【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于系统性思维系列课程的概述和介绍,本文将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1.为什么要学习系统性思维?2.什么是系统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定义以及系统的定义)3. 系列课程的介绍。
【作者简介】
梁颖目前是网龙网络公司的高级体验设计师,主要负责公司设计培训和教育类产品的体验设计。研究生毕业于美国硅谷的加州艺术学院(CCA)交互设计专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曾在华为担任车机交互设计师及产品经理,涉及的其他产品平台包括手机、平板、智能电视机。她有丰富的交互设计理论知识,曾经在美国出版”Systematic Modeling”(系统性模型)一书。尤其擅长交互设计的系统性思维,师从系统性思维大师休·杜伯里(Hugh Dubberly)。想要了解更多请访问梁颖的个人网站:https://liangyingstudio.com
【前言】
我在华为做交互设计师的时候就很深刻的感受到交互设计师(或者说体验设计师)应该不仅仅是画线框图,应该有更加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交互设计。之后我选择了位于美国硅谷的加州艺术学院(CCA)学习交互设计。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应该至少遇到一位自己的role model(榜样), 在CCA我遇到了一位让我非常钦佩的老师——Hugh Dubberly。 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他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知识,更加是他作为一名老师的人格魅力。
图0-1 Hugh Dubberly老师以及与他的合影
为了感谢他对我的设计项目上的指导和支持,我把我写的Systematic Modeling这本书邮寄了他一本。在回中国之前,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了他的公司找他,因为要回国了,我提议说:“能和您合张影么?但是出来的时候太匆忙了忘记带我写的书了,不知道之前寄给您的那本还在么?”他说:“当然啦。”然后就看见他从他的书架上拿下了我寄给他的那本书,甚至他还把我邮寄的信封上的地址等联系信息也仔细地剪下来夹在了书里面,然后他对我说:“You should sign on your book.”(你应该在你写的书上面签上你的名字) 我当时非常感动,他是那么珍惜和尊重一位学生的劳动成果,这就是图中这张照片的由来。回国之后,每当我对系统性思维方面有任何问题,我都会发邮件给他,他每次回的邮件的字数都至少是我写的邮件的两倍,他每次回答的都非常认真和详细。虽然我已经离开了CCA,虽然不在美国,甚至以后都不太可能跟他见面,没有任何的利益的关系,他还是会非常认真的回答在大洋彼岸的一位曾经的学生的问题。
在美国的这段学习经历,不单单是专业知识上面的探寻和塑造,更加是人格精神上面的锤炼的过程。期间有太多让我震撼、感动的事情。我发现,一名优秀的老师专业知识是很重要的一面,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人格上面的高尚。
在这一系列的课程当中,我可能会讲述一些大家从来没有听到过的知识,贯穿其中的很多知识可能会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和精神层面,因为,真正的真理和亘古不变的道理是离不开哲学和神学的。还记得在CCA的第一年上的一门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很头疼的课程——Media Matters, 里面涉及了非常多的哲学话题和神学话题,让我看到了许多以前在国内没看到的知识,也打开了我的脑洞。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就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同时我会结合大家的工作场景,还有很多实际可触摸到的案例和练习让大家能有切身的感受。
这一系列的课程当中的很多的内容都是来源于Hugh Dubberly老师的课程。当初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知识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兴奋和着迷,因为我找到了当初我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的时候所缺少的,最核心的内容。
在此,感谢这位老师为设计界以及设计教育界带来的如此精妙、耐人寻味的知识和课程设计。
【正文】
图1-1 耶鲁大学校长 Peter Salovey 2018年毕业演讲:心胸开阔,海纳百川
“画一个够大的圈,并不断填充人类的认知。”
2018年耶鲁大学的校长Peter Salovey的演讲让我感触很深,在此也跟大家一起分享,他期望大家可以“画一个够大的圈,并不断填充人类的认知。”这是提倡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当有人把你排挤在外的时候,你可以画一个更大的圈来把他们囊括进来。他举了一位耶鲁大学的教授Robert Dahl的例子:Dahl教授曾今有一位学生叫做Jeffery Issac, 他非常反对Dahl教授的某些学术观点,因此想写文章来反对Dahl教授,另他感到非常吃惊的是最支持他的教授就是Dahl教授本人,而且还经常和Dahl教授来讨论。Dahl和Jeffery讨论的时候会把 “Dahl”单独拧出来,当做第三个人来进行讨论和批判。
这个圈也是工作范畴,当我们被授予某个任务的时候同时也界定出了“圈”,我们要去明确的知道我们的工作的范畴,比如体验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的不同在哪里,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其他设计团队所做的界限在哪里。而随着我们的职级越高,我们的这个“圈”也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圈”,预备好未来的发展。可能在这一系列的课程当中会有很多知识不能直接地运用到我们手头上的工作当中,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们是非常有价值的。
“尽你所能画更多的圈。”
Peter Salovey校长谈到的第二点是“尽你所能画更多的圈”,Salovey校长的原意是让我们除了有工作这个圈以外还要有更多的涉猎,比如有自己的特别喜爱的事情和爱好。这点让我想到了当初在浙大读大一时候的一件事情:曾经有一个外专业的同学过来问我们说:“你们专业到底都是学的什么?设计——听起来挺神秘的。”我们回答说:“我们学的东西比较多啊,比如心理学啦,人机工程学啦,绘画啦,色彩构成啦,计算机编程啦,材料学啦等等等等。”那位同学听完之后感叹说:“哇,学这么多,感觉你们是把大学所有专业的内容的囊括了, 那还要我们这些专业干什么啊,整个大学就你们一个专业不就够了么。”设计是一门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就像我们在整个人类知识的大圈里面要画非常非常多的小圈才能把设计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包括进来。
因此在系统性思维这一些列的课程当中会有来自于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会有来自自动化的知识,也有来自于心理学的知识,这种交叉学科性也是设计学科的天性。
“重要的问题基本上都包含系统”
(“Almost all the challenges that really matter involves system”[2])
图1-2 Hugh Dubberly在“A system literacy manifesto”演讲中的配图:水循环系统
放眼我们这个世界,几乎所有复杂的问题中都包含了系统,例如图中的水的循环系统,能源问题、全球变暖的问题、食物与人口的问题,社会问题等等,其中都包含了非常复杂的系统。这些系统我们可以大致分为这么几类:自然系统(Natural system)——水循环、天气、和生态系统;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操作系统、域名系统、云服务系统;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语言、法律、组织系统;混合系统(Hybrid system)——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
一个医药系统的例子——电影《我不是药神》
最近比较热议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的主角“程勇”的原型取材于几年前热议的“陆勇案”:2002年,陆勇被查出患有慢粒性白血病。当时瑞士进口的正版抗癌药“格列卫”每盒售价需要2.35万元人民币,就是说患者每个月都要花2万多元来买这个药。但是在日本价格只有1/8,而从印度买就只有200多块。后来因为涉嫌销售假药被起诉,上百名的白血病患者联名写信,最后陆勇被撤回起诉。
这部电影所描述的问题就是一个医药系统,是什么导致中国的正版“格列卫”那么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关税非常高。而且中国的仿制药很少,所以导致正版药品的价格非常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现象的背后存在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关键节点是关税。只有掌权者能够看清系统,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越高的掌权者越需要有系统性的思维!
未完待续。。。。。。
1 Comment
good